找到相关内容91篇,用时5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法的人间性及现实性践

    法眼,部分见法涅槃者,得三结断,参预圣流─  成为入流者;此后,修习淡薄贪、嗔、痴──成为一来者,断  除──成为不来者,乃至尽,自己由声闻道  完成觉悟──成为三菩提的正觉者。(2) ...无常性、有漏皆苦性、诸法  无我性、涅槃无生性)、(4) 解脱清净(由于成为须陀洹而断  三,成为斯陀含而贪、嗔、痴薄,成为阿那含而结断  ,成就阿罗汉而结断乃至诸漏尽、究竟苦边)。(36...

    杨郁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0746570.html
  •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

    310]也有各种十分详细的说明。  关于恶德烦恼,依数字列举,有:三毒、三、三漏、四暴流、四缚、四取、四颠倒、盖、悭、浊、、七、八邪行、九、九慢、九爱本、十不善业道、二十一...不会断绝。不过,若依有部之说,有所谓的“位无心”─在极重睡眠、极闷绝、无想定、灭尽定、无想果五个情况,心理过程会断绝。  [318]那么,在断绝的期间,我们以往的记忆或经验等,如何被保持呢?甚至...

    水野弘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5448004.html
  • 证悟

    见道第十六位。第五、薄地,是指欲界所属诸烦恼─欲贪、嗔恚等,变为稀薄的斯陀含果圣位。第六、离欲地,是指完全断除欲界所属之诸烦恼()的阿那含果圣位。第七、已办地,是指所作已办,诸漏已尽,梵行已完成...应用─三明、六通的神通,以作为化他之用,一切烦恼也被断尽,而得漏尽通。  从原始佛教以来,烦恼即有二种。所谓“”,是在下─即欲界所断除的烦恼,是指身见、疑、戒取、欲贪、...

    水野弘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5848013.html
  • 上座部佛教止观禪法

    能够证悟阿罗汉果,其死后只会投生於色界或无色界梵天,并於其处证趣般涅槃。  (四)、阿罗汉道智  阿那含果圣者虽然已经断尽了「」,不再投生於欲界,但却还是被残餘的种极为微细的「上」系缚於生死轮迴之中。阿罗汉道智能彻底地剷除此「」,即:色贪(对色界生命的贪求)、无色贪(对无色界生命的贪求)、我慢、掉举与无明。  阿罗汉道智是使心完全从一切烦恼中解脱出来、并直接证悟阿罗汉果之心,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4249265.html
  • 浅淡西方净土

    众生实在难以体全;禅宗的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虽不从文字,不由思惟,不落诸法,但非上根大智之人,不能体会禅的真实内涵;小乘佛法,从见道、修道位,断,证阿那含果;断,证阿罗汉果。今时无论...的煎熬,发大悲心,立弘誓愿,决定建立一个安乐世界,救度众生。因此他考察了世自在王佛说的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,用劫的时间思维,集诸国之胜处,而立西方净土,及生净土最方便的修行方法。然后称性宣说四十八大愿...

    悟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4349705.html
  • 释清净 编辑:净土宗入门(1)

    第一义空之理,教人证悟,凡惑众生难以下手。小乘修入见道、修道位,断,证阿那含果;断,证阿罗汉果。今时无问道俗,难得其人。是故《大集月藏经》云:“我末法时中,亿亿众生起行修道,...速成无上正等正觉。所摄净土,超胜无数诸佛国。在世自在王佛的加持,法藏菩萨考察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,广大圆满之相状。思维劫,称性发起四十八大愿,后经无数劫的积功累德,圆满大愿,成立西方极乐世界,...

    清净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0250152.html
  • 古奥义书(Upani.sads)与初期佛学关于自我沉沦概念之比较与评论

    欲求物质(色贪)、欲求无物质(无色贪)、骄慢(慢)、亢奋不定(掉举)、无知(无明)。另外有种较低层次的纠结(orambhaagiya,),包括个人私见(有身见)、疑、祭仪之不良影响(戒禁取)...有如河水之暴流,是渗入生命存有之流、生死烦恼之流。无知是种高层次的纠结(uddhambhaagiya,上)之一,[24]也是六种心理的及心灵的倾向(anusaya,随眠)之一。[25]尤其要者,...

    林煌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2052384.html
  • 佛陀的教学内容:《说处经》

    ”的描述,因为只须要再一次地往来于天上与人间的修行,就能成就解脱,所以也称为“一来果”。 “(贪欲、嗔恚、身见、戒取、疑)尽已,生于彼间,便般涅盘,得不退法,不还此世。”这是对“阿那含...不烦热,终身行梵行”的教、学内容: 一、盛阴:色盛阴,觉(受)、想、行、识盛阴。 二、六内处:眼处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处。 三、六外处: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71953545.html
  • 上座部佛教止观禅法

    虽然已经断尽了“”,不再投生于欲界,但还是被残余的种极为微细的“上”系缚于生死轮回之中。阿罗汉道智能彻底地铲除此“”,即:色贪(对色界生命的贪求)、无色贪(对无色界生命的贪求)、...   至少应数到,但不应超过十。帕奥禅师鼓励禅修者数到八,因为它提醒禅修者正在培育八圣道。禅修者应该下定决心在数息期间不让心漂浮到其他地方,只应平静地觉知气息。如此数息时,能使心专注,平静单纯地只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95454242.html
  • 生活中的七觉支

    劣或上胜,心解脱或束缚,念念清楚,(4)法念住──如实知阴法、六内入处法、缘起法、盖法与七觉支法。目标在于生活中有“三毒”“三”“盖”“”“”活动时,随即动用“七觉支”来排除惑...~27 “出离心”可谓:正志于厌恶三而断三,厌恶欲界而断,厌恶三界而灭尽贪、嗔、痴乃至。也可以说:欲求达成舍觉支所食三界──断界、无欲界、灭界。参阅《杂阿含715经》大正2,193...

    杨郁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50756394.html